現如今科技、經濟飛速發展,相比以前,我們的生活可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我們的社會也從“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”,轉變成為了“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”。
沒錯,我們現在生活變好了,我們每天思考的不是“今天去哪挖野菜、去哪扒樹皮”,而是“今天吃些什么好吃的、如何才能讓自己更健康長壽”。
古往今來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長壽,古代的君王在這方面更是做到了極致,為了自己能夠“與天同壽”,冶煉仙丹那是常有的事情。雖說求仙煉丹這樣的事情純屬無稽之談,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小細節,改善生活質量、延長壽命其實也不是一紙空談。
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,究竟有哪些細節可以讓我們,特別是中老年朋友們能夠延年益壽呢?
一、保持樂觀,積極向上
阿爾夫史密斯,英國長壽記錄的保持者之一,在2019年8月逝世,享年111歲零128天。天生就樂觀開朗的史密斯,還在他100歲生日時購買了一臺新洗衣機,并決定把洗衣機的保修期延長十年。當時就有人說,史密斯的長壽與他樂觀開朗的性格脫不開關系,還說樂觀是史密斯長壽的秘密之一。
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胡德教授表示:“樂觀主義者可以更好地處理壓力,避免過度反思,同時,壓力可以給人們的免疫系統造成負面的影響,因此這意味著樂觀主義者可以更好的應對感染。”
有些人剛過中年,就將年齡問題看得很重,感嘆自己“時日無多”,還有一些中老年朋友看到周圍有人不幸離世后,常常聯想到自己最終的命運與結局。但其實,這些負面的情緒很難讓人保持健康的狀態,長期下去就會導致我們身體的免疫力下降,加速衰老。
常言道:哀莫大于心死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一定要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,看到事情好的那一面,這對我們的健康是十分有幫助的。
美國曾做過一項涵蓋了數千人、歷時30年的研究,通過研究他們指出:樂觀者的壽命要比悲觀者長15%。這項研究的結果被發表在《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》上。他們還認為,樂觀的心態可以促進我們健康的行為,可以幫助我們抵制吸煙、酗酒等不良行為習慣,還可以幫助我們進行鍛煉以及健康的飲食。
所以,想要健康長壽,凡事都要往好處想。但是畢竟我們都不是圣人,誰都會有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。當我們有了負面情緒時,應該合理地將它發泄出來,要做到“不留氣”。和好朋友聊聊天,或者去公園散散步、曬太陽,這些都是會使我們心情變舒暢的好辦法。
除了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,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進行適當的鍛煉,身體健康才能長壽,不是嗎?
二、適當鍛煉,保持健康
雖然說在我們身邊,每天會發生什么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與改變,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壓力我們也沒有辦法改變,我們能夠改變的是自己的生活習慣,我們可以通過運動的方式來增強我們的體質,從而讓我們健康又長壽。
生命在于運動,簡簡單單的六個字卻是公認的“金科玉律”。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,還可以幫助我們趕走負面情緒,釋放壓力,是人們延長壽命的最佳選擇之一。
但對于中老年朋友們,無論是身體機能還是靈活度,都遠不如年輕的時候。因此,在選擇運動方式的同時,也有需要注意的幾個原則。
首先,沒有最好的運動,只有最適合自己的運動。中老年朋友在選擇運動方式時,應考慮到自身的身體素質,選擇一些強度不大,難度也較小的運動,如步行,養生操,或是一些運動量較小的球類運動,這些運動都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。
如果自身的身體素質還算不錯,游泳也是一個很好的運動方式,它也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減肥運動。但是在游泳運動時,一定要選擇安全的游泳場所,同時也要提前做好熱身運動,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。
其次,無論做什么運動,都應該循序漸進。如果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,那么我們應該從節奏較緩的運動開始,等身體逐漸適應之后,再逐漸加大運動量。
哪怕是平時一直坐著不運動,今天每天堅持站立20分鐘,明天堅持30分鐘,這都是一個不小的進步。讓自己的身體一點一點適應運動,這才是最安全可靠的運動方式。
最后,改善我們的身體素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。正所謂“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”,無論我們身處什么年齡階段,都不能期望僅通過一兩次的鍛煉就能讓自己的身體素質變得更好。
這三個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鍛煉身體。在開始運動之后,我們更要注意身體營養的補充,改善我們的飲食習慣,這會對我們的身體更有好處。
三、均衡膳食,細嚼慢咽
現在生活的節奏加快,洋快餐因為其可以迅速準備、方便供應,再加上其中肉類的比例很高,所以深受大人和小孩的喜愛。可實際上的洋快餐有著“三高和三低”,即高熱量、高脂肪、高蛋白質;低礦物質、低維生素、低膳食纖維,也因為其營養的嚴重失衡,被國際營養學界稱為垃圾食品、“能量炸彈”。
無論我們身處什么年齡段,為了我們自身的健康,應盡量少吃或不吃洋快餐,平時在飲食上也需要注意營養的平衡,中老年朋友們更是應該如此。
“五谷宜為養,失豆則不良;五畜適為益,過則害非淺;五菜常為充,新鮮綠黃紅;五果當為助,力求少而數”,這是源自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中的一句話。
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,要以谷類食物為主,多吃蔬菜、水果和薯類食物,并且每天要攝入足量的豆類,同時動物性食物,如魚、蛋、奶等要適量食用。
我們國家的人從很早之前就講究飲食平衡,中國的傳統膳食結構也是非常合理的,“食不可無綠”已經成為中國傳統飲食的金科玉律。此外,傳統的膳食堅持低溫烹飪等方法,這樣做不僅可以保持蔬菜中原有的營養成分,又滿足了殺菌的需要,還減少了油脂的攝入,一舉多得。
因此,我們應該堅持中華傳統的飲食結構,合理搭配膳食。同時,在吃東西時細嚼慢咽也很重要。
可別小看咀嚼這項工作,多咀嚼可以減少食物對消化道的負擔,有效降低胃腸道癌癥發生的幾率。美國佐治亞大學通過試驗發現,我們分泌的唾液具有很強的消毒作用,僅需30秒,就幾乎可以讓肝癌的罪魁禍首——黃曲霉素的毒性完全消失。
此外,日本身為全世界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,日本人在吃飯的時候都會細嚼慢咽,這樣可以有助消化,也容易產生飽腹感,對降低餐后血糖很有幫助。
當然,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吃飯的時候,吃一口飯就要咀嚼五六分鐘再咽下,我們只需要放慢吃飯的速度,每一口飯多咀嚼幾次即可。
在身體健康的時候,我們需要加以預防,避免疾病的侵擾,而如果我們已經患有一些疾病,也需要正確面對疾病,積極治療。
四、正確面對疾病
隨著年齡的增加,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患一些疾病。對于一些慢性疾病,我們需要多一些耐心。既然叫做慢性病,就說明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治好的疾病,因此有兩種心態我們需要避免。
一種是并沒有覺得哪里不舒服,或者是不適感很快就會緩解,認為自己好像沒什么事,殊不知有一些疾病在早期并不會表現得很明顯,因此我們應該盡早的干預治療,早防早治。
另一種正好相反,把它太當回事兒,道聽途說就會嘗試各種“偏方”,特別是老人,缺乏足夠的辨識能力,很容易相信一些謠言。因此我們不能迷信偏方,不要道聽途說,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從容面對。
我們在面對疾病時,要做到不回避,不輕信,最好是找一個固定的醫生,遵循醫囑。如果長期跟蹤了解病情,那就更能確保用藥的合理性,對病癥的治療也更有效果。
最后,定期的體檢也很重要。如剛才所說,有一些疾病在早期并不會表現明顯,如果我們能在體檢過程中及時發現,就更容易進行治療,將疾病“扼殺在搖籃里”。
寫在最后
如今百歲的老人并不少見,也許我們并不要求自己能夠活到一百歲,但至少,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夠健健康康。
多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,保持樂觀、適當鍛煉、均衡飲食,這些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。如果我們已經患有一些疾病,也要積極面對,積極治療,早一天戰勝疾病,就能多一天健康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