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(11月7日)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九個節氣——立冬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立冬,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,萬物進入休養、收藏狀態。那么冬季如何做好養生呢?來聽聽長寧區天山中醫醫院內科主治醫師倪愛華怎么說。
“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此為天道之大經,這是自然界的規律。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,人體也遵循著這個規律。”倪愛華說,“立冬開始陽氣潛藏,陰氣盛極,草木凋零,動植物的活動趨向休止,有的甚至進入冬眠狀態以養精蓄銳,為來春的生機勃發做準備。就我們的人體而言,新陳代謝也處于一種相對緩慢的水平。”因此,冬季主收藏,就是要養護好陽氣,避免外界的陰寒之氣過度消耗體內的陽氣。
如何才能在這個時節守護陽氣?倪愛華從吃、穿、睡、運動、情志5個方面給出了建議。
吃——飲食宜溫補
冬季對應人體的“腎”,故冬季進補,關鍵是補腎。
倪愛華建議,可以多吃一些黑色補腎的食材,如黑豆、黑芝麻、黑米、黑木耳、黑棗等。日常的熱量補充可以選擇牛羊肉、雞蛋、豆制品、牛奶等,不宜吃過咸的食物以防止耗傷腎精,寒冷食物也要少吃,如螃蟹、海蝦、西瓜等。
當然,不同的體質有不同的補腎方法,應做到平補陰陽。氣虛者,表現為乏力、氣短、腹脹、頭暈等,可適當吃黃芪、黨參、太子參、山藥、大棗等;陽虛怕冷者,可多食用牛肉、羊肉、龍眼肉、南瓜、韭菜、芹菜、栗子等,但是要忌食生冷的食物;陰虛者出現口干、咽干、皮膚干燥等情況,可多食用甘涼潤燥之品,如鴨肉、牛奶、雞蛋、魚肉、芝麻、蜂蜜、百合等,但是要忌食溫陽燥熱的食物。
穿——重點部位要保暖
中醫講究“冬保四暖”,即要做好頭、腳、腹部、背部的保暖工作。
如頭部不注意保暖,寒氣會隨著頭部血管收縮,出現頭疼頭暈等癥狀,因此,冬季出門時要準備好帽子,做好頭部保暖。
所謂“寒從足生”,只要腳部不涼,身上也不會覺得冷,所以足部的保暖也要做好,要經常用熱水泡腳,可在泡腳水中添加一些老姜、黃芪等中藥。需要注意的是,泡腳時間也不宜過長,通常控制在15至20分鐘,患有高血壓、糖尿病的人群可適當縮短泡腳時間。
天冷風大時,腹部很容易受寒,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,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多穿點,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。
背部是陽中之陽,風寒等邪氣極易透過人體的背部侵入,導致疾病發生。老人、兒童及體弱者冬日背部保暖尤其重要。
睡——宜早臥晚起
中醫認為,“冬三月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養藏之道也。”所以秋冬之季養生,注重陰之收藏及睡眠質量提高,則事半功倍。冬季早臥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生之道。
倪愛華建議,應在亥時(即21點-23點)休息,爭取在子時(23點-1點)入睡。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、陰氣最盛之時,此時睡覺最能養陰,睡眠質量也最佳。冬季日短夜長,所以盡量不要熬夜,應該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,可使意志安靜,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。正常人睡眠時間一般在每天8小時左右,體弱多病者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。再加上冬季溫度低,也不要過早外出晨練。
運動 室內為主 適當室外
冬天適當運動能讓身體產熱,并有強身健體的作用。但要注意的是,冬季戶外環境并不適合運動,所以可選擇進行室內運動或去體育館內運動。
應多做些有氧運動,如慢跑、羽毛球、滑雪、八段錦、太極拳等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、新陳代謝,調動起身體機能,達到御寒效果。戶外運動時,要注意裸露皮膚的護理,防止凍手、凍臉,用些防凍的手霜、面霜,在出門前戴好手套、口罩,做好防寒準備。
情志 保持心態平和
冬天萬物凋謝,常會使人觸景生情、郁郁寡歡。因此在情志方面,中醫講究入冬后,情志要恬淡安靜,這樣能夠使得神情內收,利于養藏。
改變不良情緒的最好辦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,可以跳舞、下棋、看書、欣賞音樂、運動等消除冬天的失落情緒,振奮精神。
“還要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,遇事三思,寵辱不驚。及時疏散心中的抑郁,保持心態平和,這些都有助于‘養藏’。”倪愛華說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