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五行理論在中醫理論形成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,其中五行對應五色,五色即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種顏色,五色與五行、五臟相對應,如《內經·陰陽應象大論》記載:“東方生風,風生木……在臟為肝,在色為蒼……”
察“顏”觀色識疾病
中醫診斷疾病往往是望、聞、問、切四診合參,望診位列四診之首,扁鵲也提到“望而知之謂之神”,其重要性可見一斑。中醫望診中望面色較為常用,其中有門道。
明辨“善惡” 中醫“有諸于內,形諸于外”之說,意思是身體臟腑如有病癥,會顯現于外,指導辨證?傮w說來,身體健康者面色紅潤,為“善色”,而患病者往往面色晦暗,可能提示病重或者預后不佳,屬“惡色”。當然,有人天生面色會有差異,或因情緒、氣候等因素出現暫時性變化,那就需要另當別論了。
察“色”識證 中醫認為五色中青主寒證、氣滯、血瘀、疼痛等;赤主熱證;黃主虛證、濕證;白主血虛、氣虛、陽虛、寒證、失血證;黑主腎虛、寒證、水飲、瘀血、劇痛。而察色以望面為先,觀顏辨疾?山杳嫔町愅茢鄽庋⑺ィ灰部蓪徝嫔娌⌒靶再|,如赤為熱邪、白為寒邪、青紫為血瘀等;還可基于五色應五臟來推測臟腑病位,則青為肝色、赤為心色、白為肺色、黃為脾色、黑為腎色?傊,若證候迥異、臟腑病變,可在面部出現一定的顏色改變,還可據色澤明潤與否判斷病情輕重。同理,五色對主證、應臟腑為大致綱要,供中醫望診臨證參酌,不可生搬硬套。
勿忘舌目 望舌察疾也是中醫望診的基本功,比如中醫在看病時會讓患者伸舌以助診斷。舌色不同,辨證有異,正常者“紅活潤澤”,病態舌色如常見的淡白舌,提示氣血虛、陽虛;紅舌主熱證、陰虛;絳舌為紅舌深象,表示里熱、陰虛重者;紫舌示血液運行欠佳。此外,望目色也有一定診斷價值,如常見的目赤腫痛多為實熱證,眼角淡白屬血虛,眼皮晦暗則腎虛等。
“色味”食養與“色彩”養生
其實,人身臟腑也為“好色之徒”,正因如此,五色(味)食養才會有理可循,色彩養生才會有據可依。
“色味”食養 明白了五色滋養所喜之臟,可知青色食材養肝,如芹菜平肝清熱,且降壓利尿;紅色食材養心,如大棗養血安神,且抗癌抗敏;黃色食材養脾,如花生補脾和胃,且促進發育;白色食材養肺,如百合養陰潤肺,且祛痰鎮靜;黑色食材養腎,如桑葚滋陰補血,且養顏抗衰。同樣,根據《內經》“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咸軟”的論述,五味養生大有學問。如風寒感冒當服辛味食材以散邪,卻不可服酸斂之品以免閉門留寇,可選取蔥白、生姜等煎湯代水頻服,以達發汗解表之效。除五色食材之外,還有五色藥膳,需要提醒的是,既然藥膳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烹調出的美食,也就必然要根據體質差異而“辨體施膳”,而非一味溫補。如有倦怠乏力、氣短懶言等肺脾氣虛癥狀,可服用山藥參芪粥,三藥味甘,均可補氣。其中人參斷面色黃白,補脾益肺;山藥色白,健脾補肺;黃芪色偏黃,益氣固表。煲湯時亦可佐陳皮行氣,補而不滯。再如面色淡白、頭暈眼花、心悸多夢等心肝血虛癥狀,可食用棗杞田七雞。其中枸棗色紅,大棗養血益氣、枸杞補肝明目,而田七微苦歸心經,補血活血。當然,為達到藥膳之效,還可根據癥狀不同而化裁,若情志不暢而氣郁可加玫瑰花;膚色晦暗而血瘀時加山楂;困重嗜睡而痰濕重加炒薏苡仁、茯苓等。此外,五色五味與相應臟腑有其特殊親和力,而在五行系統下所構建的理論體系,也就存在著生克制化乘侮規律,故可指導食飲養生,如根據五行相生理論,以黑色食物以養肝、以入脾食物以補肺;再如五行相克者,以黑色食物祛心火、以入肺食物抑肝火等,但需適可而止,做到“謹和五味”。
“色彩”養生 五色與五臟息息相關,例如青入肝,對于肝火旺盛、情緒暴躁者視之可舒緩情志;赤入心,心氣不足、精神委頓者視之可振奮神志等。基于色彩對視覺的刺激及對情緒的影響,五色理論也在普遍運用于燈光照明、家居裝飾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潛移默化地指導著當代人的養生。
上篇:
下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