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傳統文化深山大澤,蘊涵無數珍奇瑰寶,其中就有一種讓人嘆為觀止的養生之道——氣功。氣功養生是中國獨有的養生方法,重在調身、調息、調心。早在兩千多年前,老子的《道德經》就已經記載氣功養生。莊子在《刻意篇》中又強調氣功調息以養生的重要,認為經常調整呼吸,吐出濁氣,吸入清氣,可以延年益壽。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《黃帝內經》進而說“呼吸精氣,獨立守神”“治宜導引”,主張把調整呼吸、調養心神、調整身姿結合起來,既用來養生延年,又用于治療疾病。
中醫認為,真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。真氣充實,生命活力就旺盛;真氣虧損,生命活力就衰退;一旦真氣耗盡,人的生命也隨之消亡。就中醫養生來說,培育真氣最為重要,真氣充盈,生命力強,就能健康長壽,病邪也難以侵犯,疾病就難以發生。正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: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?”而氣功修煉,就是培育真氣的自我養生之法,所以具有養生保健,抗衰延年的效果。
疾病之所以發生,從人體內部而言,就在于陰陽失衡。而氣功療法,培育真氣,扶正祛邪,又能疏通經絡,協調臟腑,調和氣血,使失衡的陰陽重新歸于平衡,疾病也就隨之痊愈。
練習氣功要做到三調:調息、調身、調心。不論何派氣功,這三點都是關鍵的要素。
調身 就是調整身體的姿勢。根據不同體質、不同病癥的需要分別選擇臥式、坐式、站式和行式。不論采取哪種姿勢,都有一個共同的要求,就是做到姿勢協調,舒適自然。
調息 就是調整呼吸。氣功調息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兩種。一種是深呼吸法,并不改變平常胸式腹式混合呼吸的原有方式,只是把呼吸變得深長緩慢一些。吸氣時,胸廓慢慢擴張,腹部微微隆起,呼氣時,胸廓慢慢回縮,腹部隨之略有內收。另一種是腹式呼吸法,把常人的胸腹混合式呼吸調整為單純的腹式呼吸。吸氣時,胸廓明顯隆起,呼氣時,橫隔上移,腹部明顯內收。腹式呼吸的氣息出入,遠比平常呼吸更為緩慢,更為深長。調息,要求達到均勻、細慢、深長。均勻就是不能時快時慢;細慢就是呼吸柔細緩慢,出入綿綿,自然悠暢;深長就是氣貫丹田,隨著腹式呼吸的形成,深吸氣時,橫隔下降幅度增大,擠壓腹腔器官,產生下行之力,這時再微微運用意念誘導,促使吸入之氣下行入腹,出現氣貫小腹丹田的感覺。
調心 就是調節心神。要求排除雜念,集中精力,精神內守,放松安寧,達到入靜的境界。入靜有三個階段,初步入靜,表現為心平氣和,情緒平定,精神集中,雜念減少,對于內外刺激的反應也有所減弱;進一步入靜,思緒更加凈化,心息相依,心神寧靜,意念專一;入靜再深入發展,就覺得恬靜虛無,輕飄飄達到一種美妙無比的境地。入靜后的感覺,還常常因人而異,古人就歸納出八觸景象和十六觸景象。對于任何一種景象,都不要刻意追求,一切任其自然,繼續練功。許多人入靜后都能收到頭腦清晰、心情舒暢、精神安定的良好效果。
上篇:
下篇: